易地扶贫搬迁,是推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脱贫的有效途径。
在广西田阳县, “老乡家园”三期工程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共安置了3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5万人左右。全县共建设有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的群众共2.5万人。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原来居住的地方条件大都比较恶劣,不适合生存发展,搬迁后,在国家和地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可以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稳得住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 “老乡家园”有一系列配套措施。
“农事城办”制度
贫困户搬迁出来之后,一些相应的业务还得回到他们原来所在的乡镇办理,为了能让搬迁群众更方便,避免“来回跑”,老乡家园设立了“农事城办”制度,协调各部门,在老乡家园安排有相应的工作人员,让搬迁群众可以就近办理相关业务。“农事城办”是“农事村办”的一个继承和发展,是党建扶贫的一次有益创新,顺应了趋势,极大的方便了群众。
就业
田阳县是深圳南山区的帮扶对象,通过深圳南山区常驻田阳县工作人员的牵头搭线,引进了南山区的企业在“老乡家园“周边设厂,田阳县免收租金。目前已建设有6个扶贫车间,比较大的扶贫车间可以提供200个就业岗位。
贫困户在20万亩的种植基地都有入股,每户1亩至2亩,并可以参与十年的分红。搬迁群众离开原住地,但原住地的宅基地和耕地仍属于他们,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耕种,也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赁给致富能手种植、管理。
“老乡家园“还会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在开群众集体会议之前,会请相关的技术能人来开讲座,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
配套设施建设
目前“老乡家园“已成立社区居委会、团委、妇联、工会等组织,并已建成相应的活动场所。周边公交路线已经较为完善,确保群众出行方便;已建有一个卫生院,方便群众看病;深圳南山区团委援建一个”农家书屋“,丰富群众精神文明生活;两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仍在建设中。
在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扶贫确实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同时也要投入很多。“老乡家园“在易地搬迁中的配套措施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目前来看,所建成的还不能满足两万五千人的需求,许多设施正在有条不紊地规划与建设之中。
离开“老乡家园“,来到红康社区,与”老乡家园“不同的是,这里的村民是自发搬迁而来。他们原籍为坡洪镇朝马村,共有184户660人,贫困人口占比将近一半,是”十三五“的深度贫困村。由于原住地生存条件恶劣,人们大都外出务工,逐渐地就在红康社区购买地皮建房子,搬迁出来。目前仅有几户人家尚未搬迁。
朝马村的村民虽然搬迁出来,但仍归坡洪镇管辖,他们在红康社区这边没有自己的土地,到一定季节还回到原住地农忙。朝马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华润五丰的养殖场和新美智汇幼儿园,目前尚未对村集体经济有清晰的规划。村民理事会的发展也并未受到重视。
尚兴村旧况
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旧址地处百色喀斯特地貌石山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地”之说。全村17个自然屯,共275户1391人,仅有耕地213亩,人均不足2分地,而且还是“碗一块、瓢一块”地分布在99个山坳里,群众只能靠种植玉米来维持生活;村里缺地、缺粮、缺水、不通电、不通路,“三缺两不通”困扰着旧尚兴的群众,当时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家家户户都是竹片墙、茅草盖、通风房,生存条件艰苦,生活环境恶劣。
支部引领走出大山共建新家园
1987年,村党支部带领谷隆屯16户83人到弄蕉屯承包荒坡450亩,种植芒果、甘蔗、木薯,搬迁群众当年的人均纯收入增至800元,移民搬迁给群众生活带来了新变化。在此基础上,规划落实红岭坡点、兴鸿新村、绿务屯、平旺屯等移民安置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特下,尚兴村在15年前实现了整村易地搬迁,所有的搬迁点都已经通水、通电,道路也基本硬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党员带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群众易地搬迁后,将芒果作为本屯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成立七月芒果香合作社(田阳唯一一个国家级示范社),采取党员结队帮扶群众的模式,开展芒果种植和管护技术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促进移民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全村共种植芒果3200亩,人均收入在1万元以上。
总结分析
在田阳县的部分村镇,石山区面积非常大,喀斯特地貌导致作物严重缺水,许多地方不适应生产与生活,易地搬迁扶贫就显得尤为必要。
搬迁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重点打造的示范项目,如“老乡家园”;二是村民自发、政府引导的一种搬迁行为,如红康社区、尚兴村。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前者规模大、速度快、保障强,但搬迁户不一定能很快适应城镇生活,并对周边相关配套设施提了较高要求;后者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演变,是村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表现,也是党员带动群众改善生活条件的优秀案例。(图文来源:数无穹微信公众号 圳在扶贫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