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采白不采?这季节一不小心吃错它,分分钟丢命!
2019-04-09 10:41:24

    外表可口诱人的菌菇类

    有时候未必能成为你的菜!

    原因很简单

    野外有许多菌类是有毒的

    一个不小心

    甚至有可能把小命搭进去!

    四月的郊外,不少野蘑菇开始冒头,一些人自恃“眼光独到”,采摘回去食用,结果把自己吃进医院,甚至丢了性命。近日,自治区和南宁市疾控部门发布提醒,目前没有简单易行鉴别毒蘑菇的方法,预防中毒只有一条:不采、不吃。记者从疾控部门搜集到毒蘑菇的“黑历史”,帮大家擦亮眼睛。

    别信民间“鉴毒”秘方

    据介绍,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已发现约100种。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春夏季蘑菇生长繁殖季节最为多见。

    南宁市疾控中心提醒,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相似,公众并不能自己鉴别野蘑菇是否有毒,目前也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预防中毒的根本方法只有不采摘、不食用。

    需要提醒的是,民间流传的几种辨别毒蘑菇的方法都不正确。

    专家也难以慧眼识“菇”

    自治区疾控中心曾经处理过横县一起蘑菇中毒事件。参与调查的疾控专家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当时整个山坡都长满蘑菇,发生中毒的村里,有200多人吃了采回来的蘑菇,结果100多人中毒。村民告诉专家,这种蘑菇吃了好多年,不知为什么会中毒。

    疾控专家上山仔细查看,最终发现在大片无毒蘑菇中,混杂着一种剧毒的蘑菇——毒伞,它的外观与周围的无毒蘑菇很相似,混过了村民的眼睛。

    疾控部门提醒,某些毒蘑菇与常见的食用菌长得很像,甚至连专家也无法通过外表识别。而且,野外各种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沾染毒蘑菇的菌丝,即便采摘无毒的蘑菇回家食用,仍然会有中毒的风险。

    警惕中毒后的“假愈期”

    疾控专家提醒,吃毒蘑菇中毒后存在一种“假愈期”。这意味着,吃过蘑菇后,短时间内会出现一些比较轻微的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但这些症状会很快消失,吃的人以为没事了,其实真正的毒性发作可能在几天后出现,这时往往就抢救不及了。

    2011年,灵山发生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一户人家在屋后的山坡上采回一大篮野蘑菇,当晚一家人大饱口福,还给另外两家亲戚送了些蘑菇。最终,有13人吃了这看似美味的大餐。吃完蘑菇后,有人陆续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不过这些症状都很轻,一天后就渐渐好了,于是大家都没放在心上。3天后,吃了蘑菇的人中,有人出现抽搐、心跳呼吸骤停症状,大家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妙,互相通知去医院治疗,但仍有两人因抢救无效身亡。

    蘑菇分割线广西10种常见毒蘑菇自然界中的蘑菇种类繁多,但并非均可食用,据悉,我国的毒蘑菇约有100种。毒蘑菇又称毒蕈,食用野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以春夏季蘑菇生长繁殖季节最为多见。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潮湿,易生长蘑菇,其中有10种常见可致人死亡的毒蘑菇。它们是褐鳞小伞、肉褐鳞小伞、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褶蕈、秋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菌。

    看清这几种蘑菇千万勿食用

    大多数人并不能自己鉴别野蘑菇是否有毒,民间流传的诸多鉴别方法也不都正确,某些毒蘑菇与常见的食用菌长得太像,甚至连专家也无法通过外表识别。而且在野外各种蘑菇混生,无毒的蘑菇也可能沾染毒蘑菇的菌丝,在野外采摘蘑菇回家食用会有一定的中毒风险。

    鉴别毒蘑菇五大误区

    1、“在挑选蘑菇时不能挑颜色鲜艳的,有毒;颜色普通的没毒,可以挑选。” 对于网友这种鉴别方法,疾控专家说,简单地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区别蘑菇是否有毒,比如红菇是颜色鲜艳的食用菌,而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菌是毒蘑菇。

    2、 “长在潮湿处或家禽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在松林中。

    3、 “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葱一起煮,液体变黑就是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的。” “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里的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4、 “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 这个说法是错的。许多剧毒的野生菇如鹅膏菌成熟凋谢后腐烂同样会生蛆、生虫。

    5、 “其实毒蘑菇做熟就没有毒了,越毒的菌子做熟后,味道越鲜美。”

    对此,疾控专家表示,一些毒蘑菇(如鹅膏菌属)毒素毒性强,具有稳定且耐热、耐高温的特性,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

    误食了毒蘑菇怎么办?

    常见的毒蘑菇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较不常见的会出现神经错乱、胡言乱语等。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首先是拨打120呼叫救护车急救,并保留毒蘑菇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在120急救人员到来前,可先催吐、洗胃和导泻,催吐是最常用的自我急救方法。为减少毒素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为预防窒息,对已出现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

    有人中毒后,凡同食用过同样蘑菇者均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保留剩余蘑菇样本,送有关部门鉴定,这有助于确定毒素的种类及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疾控专家提醒

    毒蘑菇与食用菇外观相似

    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

    建议大家

    遇到野生蘑菇的唯一原则就是

    不采摘、不食用

    (来源: 南国早报、南宁晚报、南宁日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